选股如择偶,选基金也跟谈恋爱差不多了

2017-04-01 17:55:04
野马财经
关注
2017-04-01

挑基金经理要像挑女朋友一样:身材、颜值、好性格、会做家务,精挑细选,不能将就;对待持有的基金,要像对待已经娶回家的老婆一样:多关心,多陪伴,不要置之不理,表现好、表现差,不要天天老换。

该文为嘉宾在雪球club深圳场的精彩分享


基金理财是一个很宏大的题目,截止3月5日,我们全市场的公募基金总数是多少?4023支,而在2016年的3月,这个数字还仅仅是2864支。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增长了40.47%。如果按照资产净值来看,我们现在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已经达到9.27万亿,一年时间增长20%。试问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7%以下的今天,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还有几个持续增长速度20%以上的生意?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长远一点看:我们还有26万亿的银行理财资金(2016年全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但是很可能已经破30万亿大关)。长久以来,中产阶级在银行买理财,高净值人群在银行买信托产品,都习惯问预期的年化收益率。这个模式的本质,是银行用自己的资产和信用做担保,承担了刚性兑付的风险。而如果我们去境外的大商业银行去看一看,他们压根没有年化收益率3个点、4个点的理财产品。那未来,这30万亿的银行理财资金会去到哪里?基金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而回过头来讲,基金理财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刚才我提到过,目前我们的公募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4000多支,而截至3月5号,我们A股全市场的上市公司有几家?2016年的12月12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刚刚突破3000家,17年2月份的数据是3219家。我去查了一下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止2017年1月底,已备案的私募基金有47523只,实缴资本的规模达到了8.4万亿。我们的备选的基金数量,甚至远远超出了上市公司股票的数量。

 

从财富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角度看,我们公认,选基金,是一件比选股票更难的事情。

 

买股票,像是买生意,股东像是登船而行的乘客,船长靠不靠谱固然很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考察船体是否坚固,水手整体素质是否过硬,船上的货物到了目的地能不能卖一个好价钱。彼得林奇有一句名言:尽量投资一个傻子当CEO也能经营好的企业,因为即使现在的CEO不是傻子,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傻子坐上那个位置。

 

但是你敢把钱给一个傻子基金经理管吗?我相信没人敢说有这个魄力,就算是指数基金这样不需要主动选股的产品,怎么尽可能减少跟踪误差,怎么预留现金仓位,应对申购赎回,也是个技术活。更何况,除掉市场上402只被动指数基金,我们剩下的九成公募基金都是主动管理型产品。基金的绩效表现,非常依赖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选基金最关键的是选人。搭车,大家都想找一个技术过硬的稳老司机。如果我们把全市场1400位左右的公募基金经理筛选一遍,从业经验在10年以上的,仅有30人不到。按照证监会2015年披露的数据,从业经验达到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还不到10%。那么,是不是老司机就开得又稳又快呢?很遗憾,残酷的现实是:我们股票基金经理的业绩可持续性非常差,而从业年限对于未来的投资回报率几乎没有指导意义。

 

我们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的同事做过一个统计,他的结论是:投资年限和投资收益没有显著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客气的说法,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在下图的样本区间内,大多数情况下,投资年限和收益呈现负相关。只是这个结论难免有一定的逆直觉,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投资基金的第一个需要避免的误区就是:基金经理的投资年限越长越好。



图片1.png 

 

即便是这样,这些老司机动不动还喜欢频繁跳槽、奔私。坐在车上也不好好开车,整天玩漂移。全市场对基金经理做绩效归因,不存在风格飘逸的基金经理屈指可数。这些又大大增加了选择基金的难度。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就是基民喜欢追涨杀跌。这个已经是烂大街的陈词滥调了,谁都知道:过去的业绩和未来的业绩没有统计显著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的基民还是拼命在买过去业绩表现比较好的基金,之前淘宝搞过基金淘宝店,最后做大数据分析,发现在他们平台上买基金的投资人,对“短期的业绩好”这个因素最为敏感。那对于销售平台来说,很好理解,顾客就是上帝,你喜欢买什么,我们就上什么。所以你看这些销售平台放在首页推荐的产品,一定是过去一段时间,在架产品里业绩表现最好的。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好卖。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明明知道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甚至在不止一次买到“业绩变脸”产品之后。基民还是喜欢“追涨杀跌”?毕竟赔得是自己的血汗钱啊。那我这里想要分享的是:历史业绩不能预测未来,但是不代表这些信息没有价值。

 

其实,这是更深层次的一个误区。两个极端,要么就完全根据历史业绩追涨杀跌,要么就完全不看历史业绩。实际上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数据,能够告诉我们很多有效的信息。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同一个基金经理的净值波动,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其稳定程度和基金经理的投资年限成正比:新手上路,可能会在市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投资风格,历经变化。老司机往往有自己喜欢走的近道,开车习惯比较稳定。

 

但也存在例外,比如,东方港湾的但斌总:最初的风格是讲究长期持股,选股而不择时。但是在2008年之后的数年牛市中,苦苦煎熬,最后改变观点,认为一定的择时存在必要。但是这个风格的改变,又造成了2015年底-2016年初,过早抛掉茅台,错过白酒大行情的结果。

 

相比之下,否极泰基金的董宝珍总投资茅台的心路历程就完全不同。这些东西,都是要通过净值去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最后才能够形成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合理评估。

 

所以,如果认为选基金经理,只是挑选股能力。也是一个大误区,上述的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同样是以发掘了贵州茅台这支牛股出名的投资人。最终的行为路径、投资绩效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个可以从历史业绩里面发掘的因素就是:基金经理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急速下跌的时候,比如说2015年中以来的几轮股灾,有的基金经理选择止损减仓,迅速调整观点、有的选择用股指期货对冲,多头仓位不动、有的放弃择时,满仓硬抗。我觉得这里没有绝对唯一正确的选项,择时有择时的诱惑,不择时的基金经理,可以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在选股上。但是投资人是应该要做到心里有数的。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经验是:避开合同陷阱。在当前的公募基金制度下,基金经理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合同投资。而我们很多投资人,买基金的时候都没有把基金的信息披露报告、合同下载下来看一看。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曾经有一位亲戚,拿着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产品,让我帮忙分析一下。我花了半个小时,大约简单给他讲了一下这个基金各方面,我认为,他需要了解的东西。最后他什么都没听进去,就问我要一个结论:那你说我买还是不买?最后我就给他一个建议:别买了,一定要买,我建议你买指数基金。至少赚钱赔钱,都心里很明白。而不是稀里糊涂,有车就上,最后到了后海,也不知道是在深圳还是北京。

 

再比如说,同样是可转债基金,绝大多数基金规定,持有债券不得低于总资产净值80%,其中可转债不低于80%。那也就意味着至少64%的可转债仓位是最低水平。这样就限制了基金经理根据市场估值情况,灵活操作的空间。而某些在仓位上规定更为灵活的基金,规定可转债市值,不得低于非现金类资产的80%。这样就即允许基金经理灵活择时,又避免了“转债基金不买转债”的挂羊头卖狗肉行为。而这些,是投资人一定要了解的,否则同样水平的基金经理,不一样的合同规定,最后投资绩效天差地别。除了好的合同,好的基金经理,一个好的基金产品还离不开优秀的投研团队、基金公司的大平台支撑,甚至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市场环境配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我们都要考虑到,才能尽可能提升胜率。

 

总结一下,通过基金理财,其实和通过其他投资工具理财一样。尽管我们是把钱交给职业投资人去管理,但是也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做功课。被动投资的beta收益是很廉价的,买指数基金就可以得到。但我想,很多人是不愿意每年只拿8%-10%点的市场平均回报的。有进取心,那就要追求超额收益。这条路非常坎坷、艰难,不要说我们现在A股有五千万散户的韭菜红利,未来这条路走下去会越来越窄。市场有效性提升的过程中,职业的基金经理也会发现逐渐跑不赢市场。

 

那如果我们想要在财富积累,走向人生财务自由的路上先人一步的话,就一定要在历史机遇窗口期,把握住当下的机会。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挑基金经理要像挑女朋友一样:身材、颜值、好性格、会做家务,精挑细选,不能将就;对待持有的基金,要像对待已经娶回家的老婆一样:多关心,多陪伴,不要置之不理,表现好、表现差,不要天天老换。

 

严哲铭,在深圳的招商银行工作。雪球ID是:史密斯岩折鸣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野马财经
2859文章
·
0评论
·
106粉丝
野马财经——穿透资本迷雾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