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6新三板:很困难,但2017年会更伟大!
2016年将永远过去,可是2016年的新三板却永远不会消失。
2016年将永远过去,可是2016年的新三板却永远不会消失---前言
一位新三板的大股东试探性地问:“你们怎么看。”企业是在9月正式挂牌的,二级市场毫无动静,一级定增也毫无进展。身边的一位投资界老总说:“一定会好!”“可是,你怎么看这么多IPO?”“新三板一定是一个独立市场,那些该走的企业,不强留,人家成功IPO了,不眼红,但是新三板一定是一个独立市场!”毕竟,这是一个在新三板投资70个亿的资本大鳄。
将近年末的一番话,寥寥数语,却像一个总结一样,回答了大家心中的疑问。借用一句话:2016年很困难,但是2017年我们会更伟大。
兵败新三板
2015年末的时候,我曾收到过一份精美的投资机构的介绍材料,只记得是“丽乐投资”。2016年12月,我同事告诉我,这家机构解散了。老板自己2000多万都没了。我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年前的那份材料,不应该呀!为什么?因为投了新三板。老板是个女强人,赚了几千万,决定去做股权投资。结果募集来的资金全部赔光了,一点都不剩,拿不回来了。只好用自己的钱赔给投资者。“幸好她在上海有几套房子,卖掉赔给人家。”听到这个事,有一种无言的伤感。我们在2012年便开始宣传,未来十年是股权时代,可四年过去了,依旧是房地产的时代,一位女强人,辛苦了大半辈子,却因为投资股权而一夜清零。
风险与监管
2015年,犹记得对”监管大年“的定调。九鼎也被点名,任何不合规的事情都被紧急叫停。许多企业也因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譬如定增对象信息披露不完全,结果被紧急叫停,到了账的钱也迫不得已退给投资者。而投资者回过神来,不愿意再投了。然而,我体会更深的是,监管是对这个市场的混乱,最无奈的手段。许多我以为是个案的风险案例,其实是未爆发出来的普遍现象。现金流的普遍枯竭,我以为是某一家企业的现象,结果是普遍的;我以为民间借贷是个案,结果是普遍的;我以为财务不规范是少数的,结果是普遍的。管理层定调监管,的确不错,如果不监管,会出大问题的!2016年初的时候,市场上还热衷于挖掘企业的奇闻异事。这家企业如何借助新三板融资XXX亿,这家企业是如何发家致富得到第一桶金……时间慢慢推移,随着“快递辞职信”事件出现,市场上风险事件如塌方的碎石,滚滚而下。那时候才知道,新三板的洗牌快到了。
自己的逻辑:交易和资金供给
常常参加新三板各类论坛,最大的发现便是,新三板的逻辑变了。它一个从依附于主板的市场,演变出了自身的特征。新三板今年出现了两个主题投资机遇:并购和IPO。都在二级市场上有巨大的反响。这就是主题投资呀!
而我们发现,新三板上真真正正存在着一批以二级市场交易为生的个人。股转系统发布的数据显示,二级市场真真存在交易的账户,只有5000个。相对于这个市场而言,太少了!可是我相信,未来会更多。为什么呢?在这一年里,我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为新三板服务的人、资金、机构,出现了。我不仅仅发现了更多的真实投资者在开户,也发现了更多的供给。2016年7-8月,有一个小高峰,是新三板股权质押的小高峰。那时候资金业务非常好做,随意牵线,都可以获得不菲的佣金。后来,风险暴露了,大部分都停下来。可是,有一些机构却在新三板的丛林中找到了生存法则。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套新三板尽职调查的流程、风控手段。是的,新三板开始有了自己的逻辑系统,供给和需求。
自己的逻辑:服务谁来付费?
资本市场就是这么残酷,淘汰掉不适应的人,留下胜利者。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以二级市场交易为生的人,以一级市场定增为生的人·····围绕着二级市场服务的人。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2016年12月23日,兴业证券停下来新三板分析团队业务,回归到了主板。这的确是让人悲伤的消息。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心情是抑郁的。是因为兴业证券团队不适合新三板业务?还是新三板不需要分析团队?据我了解,许多券商新三板分析团队都开始裁人,计划扩张的团队也都放缓了步伐。
不过,我相信新三板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我通过研究,至少为几家机构规避了风险。我通过百家争鸣,为大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个市场的研究,不再是抄说明书和财务报表的研究。新三板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不过需要为他找到一个买家。我相信是这个市场未来没有研究能力的中小私募和高净值投资者!因为,我的报告,是被很多高净值客户所阅读的。
2017年的新三板快来了,希望新三板有三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新年将至,大家新年快乐!
(本文为掘金三板资深用户投稿,不代表掘金三板立场。作者:徐告子)
免责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授权野马财经发表,不代表野马财经立场。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