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趣尔暴跌1700%,不只因为丙二醇

2022-09-29 17:15:34
摩根商研所
关注
2022-09-29

丙二醇风波导致净利润暴跌1700%!刚摘掉ST的麦趣尔,重演退市风波?

来源/摩根频道


自2021年业绩暴跌8成之后,一鸣食品再次“一鸣”惊人。

8月31日,一鸣食品披露了2022年中报。虽然总营收11.64亿元,同比增长了5.71%,但归母净利润却亏损了6622.86万元,跌幅高达210.34%。

对比A股所有30家乳企,除去主营业务不是乳制品的几家企业外,一鸣食品和净利润同比下滑1700.99%的麦趣尔,成为今年上半年唯二出现亏损的企业。

只不过,麦趣尔的夸张跌幅,主要是因为遭遇了“纯牛奶检出丙二醇问题”的黑天鹅事件。根据2022年7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通报,在停产、下架、封存、召回纯牛奶产品过程中,造成了大量预计成本费用累积,严重挤压盈利所导致亏损。

而一鸣食品的业绩下滑,则是延续了2021年的糟糕表现,相比麦趣尔,或许要更令人为之担忧。

净利润连跌近3年,IPO阶段被质疑“非法集资”?

纵观一鸣食品近些年的财报,不难发现,其早已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之中。

从2019年至2021年,一鸣食品的总营收分别为19.97亿元、19.47亿元、23.16亿元,而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74亿元、1.324亿元、2026万元。其中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营收和盈利有所下滑尚且可以理解,但2021年营收涨幅高达18.96%的情况下,净利润反而狂跌84.7%,多少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而且进入2022年后,第一季度归属净利润亏损3995万元,同比暴跌497.66%,第二季度亏损2628万元,同比下滑152.58%。连续两个季度的大幅度亏损,直接引发了投资市场的信心流失。

尤其是一鸣食品在2020年底刚刚登陆A股,身为新晋上市企业,上市第一年就遭受了如此大幅度的亏损,可谓是当场寒了所有投资者的心。因此从财报披露的2022年1月下旬开始,一鸣食品的股价从16.08元左右,在3个月内狂泻至年内最低的10.27元。

而后,虽然在6月30日短暂抬升至14.14元,下一个交易日7月1日又被打回原形,以5.53%的跌幅跌回12元以下。通过天眼查就能看到,截至9月1日,刚刚发布2022年中报后,一鸣食品的股价又出现了新一轮下跌,以11.34元收盘,跌幅约为1.31%。

除了业绩因素之外,一鸣食品在上市前后所涉及的各种隐患,也是持续影响投资者信心的源头——

1.涉嫌非法集资和加盟纠纷质疑,IPO阶段多次遭发审委询问。

一鸣食品的上市经历,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在IPO阶段,因为乳品业务销售毛利率常年高于伊利、光明、三元等企业,以及主材料采购价格疑似出现前后矛盾等问题,都遭到过不少机构的质疑。

其中,曾经向公司员工、员工亲友及经销商、加盟商等特定对象开展的推广活动“送奶赠卡”,因缴纳一年活动款项,期满后原额退还或循环续期的设计,一度引发了“非法集资”的质疑。在IPO阶段,还曾招致证监会第十八届发行审核委员会的相关询问。

此外,由于招股书展示的数据中,加盟门店的亏损比例持续大幅上升,发审委也曾要求一鸣食品对加盟商和加盟门店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拖欠装修费用、是否存在涉及加盟投资的司法纠纷等情况,做出明确说明。

尽管最终一鸣食品通过了IPO审核,成功实现上市,但曾经所涉及的负面信息,也早已为投资者埋下了不小的避险心理。

2.加速布局线下门店,广告投入和外卖业务成本激增。

从跨界进入乳制品市场后,一鸣食品始终都在坚持打造贯通上下游的全渠道经营模式。除了下游领域以直营店和加盟店积极拓展零售市场,对中游的乳制品生产和上游奶源牧场的掌控,也在同步持续拓展。

在这一模式下,一鸣食品的营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以2021年为例,虽然总营收首次突破十亿元区间达到23.16亿元,但总成本支出就高达23.17亿元,其中营业成本15.97亿元,销售费用5.232亿元,管理费用1.316亿元,都是占比较高的支出大头。

尽管如此,在2021年报中,一鸣食品仍表示公司将继续加速线下“奶吧”的布局,进而导致遭遇疫情反复后,门店流量下滑严重影响销售收入。同时在2022年上半年,一鸣食品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广告推广和社交电商拓展上,再加上外卖业务的重视,导致了销售成本费用大量增加。

可以说,短期内一鸣食品的亏损颓势,或许很难有所转变。而且基于现阶段乳制品市场的行业现状,一鸣食品想要挽回投资市场的信任,也同样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乳制品市场“内卷”加剧,一鸣食品翻身渺茫?

几乎所有的市场都在疯狂内卷,乳制品自然也不例外。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A股30家乳企累计营收约为1646.42亿元,累计净利润约为36.55亿元。但是保持盈利状态的25家乳企中,有16家的归属净利润都不足1亿元。

而且综合财报信息,2022年上半年乳制品市场中,伊利、蒙牛、飞鹤、光明分别占据着排名前四。其中,伊利以632.13亿元的累计营收和61.33亿元的累计净利润,稳居行业第一,蒙牛的营收利润分别为477.22亿元、37.51亿元,飞鹤96.73亿元、22.72亿元,光明144.11亿元、2.81亿元。

从数据中就能够看出,不仅是各个乳企的业绩表现有着极大差距,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此外,行业累计超过1600亿元的经营成本,也似乎在说明企业之间花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用在互相牵制的同业竞争上。

至于主要的竞争方向,大概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奶源、技术竞赛,奶制品集体走向高端。

现阶段的乳企竞争,除了产品本身和渠道运营的较量,还增添了对上游奶源的品质需求。例如近些年来频繁出现在广告文案中的“娟姗奶牛”、“A2基因型奶牛”等,都是各大乳企持续提升奶源品质的证明。

而为了支撑高品质奶源的产能,各个乳企也在不断增加对精品牧场的争夺和建设。就像3年间连续收购现代牧业、寰美乳业的新希望乳业;在2021年斥资约26亿元大肆新建、收购西北地区牧场的光明乳业;今年上半年刚刚投资9000万元,通过全资子公司新建规模牧场的一鸣食品。

在原材料之外,乳制品竞争也延续到了技术层面的攀比。诸如在海外市场相当火热的进阶加工技术“超滤”,都已经实际出现在了伊利和蒙牛的产品序列中。

基于原材料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随之产生的研发费用和成本积累,乳企也开始打造更高端的产品分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高品质液态白奶的零售额早已突破800亿元,平均售价更是朝着20元/升的关口突破。

2.新品开发成主流,最后一公里争夺加剧。

随着常温液态奶市场已经得到了充分挖掘,越来越多的乳企都开始将精力放到了新品研发上。包括奶酪棒、羊奶粉之类的细分领域,正在成为头部企业和新晋企业寻求突破的关键所在。

例如8月31日,伊利在业绩说明会上就声称将成为“奶酪第一品牌”。而蒙牛也频繁跨界冰淇淋市场,近期也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合作,推出了朱柿锦柿子南瓜口味冰淇淋。

除了奶酪、乳脂、冷冻饮品等传统领域,更多的乳企都将目光转向了低温奶。作为高品质乳制品的标志性产品,低温奶的市场规模在2021年就达到了414亿元,而且至今仍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只不过,低温奶由于保质期较短、价格较高,不仅仍处于培育市场的阶段,对试图涉足其中的乳企而言,也意味着搭建冷链运输渠道的大量成本。而且现阶段各个品牌已经“卷”成麻花,为了推广产品更是不断拉高宣传预算,加剧对“最后一公里”的争夺,想要有所作为,还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沉淀。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时间内,国内市场新增了5000多家乳制品加工企业。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氛围,一轮优胜劣汰的行业大洗牌也在愈演愈烈,一鸣食品的未来,只怕也会越发艰难。

参考资料:

《乳企半年考: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细分赛道竞争加剧》——新京报

《业绩暴降8成,一鸣食品吓跑上万股东》——斑马消费

《乳企“内卷”,年轻人快喝不起牛奶了》——刺猬公社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摩根商研所
624文章
·
0评论
·
1粉丝
探寻商业本质,专注商业研究与故事。关注重大事件、典型公司,提供最专业的权威商业分析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