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机“护眼之争”背后,被大肆宣传的“中科院报告”是假的?

2022-08-11 13:16:07
金角财经
关注
2022-08-11

学习机作为智能教育硬件基本盘,更是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图片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吾兮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国家“双减”政策落地的当下,线上学习、数字化教育潮流不可逆。作为最终触达消费市场终端的智能教育硬件,正成为互联网公司角逐的“新猎物”。

据艾瑞咨询与多鲸教育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突破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

图片


过去数年间,包括字节跳动、腾讯、小米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分别围绕这条赛道推出了不同的试水产品。

学习机作为智能教育硬件基本盘,更是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一批互联网选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学习机产品渠道铺货,并试图向步步高、小霸王等传统玩家发起挑战。

纵观互联网时代每一轮所谓的新风口战争,大多遵循着利用资本加持、形成规模效应,并最终“收割”市场的发展路径。

在这片“繁荣”之下,也有部分缺乏底线的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不惜以盲目烧钱、消耗社会资源为代价,引发一轮又一轮恶意竞争。

因此,当教育这个关乎社会民生的主阵地悄然吹起互联网风口论之时,提防“野蛮人敲门”,也成了整个行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一份虚构的“中科院认证报告”

“互联网巨头欠缺硬件基因”这句话,被大量印证。

从产业链角度解读,这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缺乏制造业层面上的长年积累,容易导致在硬件生产端的误判,最终导致多重不可控的风险产生,这也是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

然而,这难不倒试图搅局学习机市场的新晋互联网玩家。套用最近网络上火爆的“二舅”句式来说,那就是互联网公司总有办法。

一部分主攻流量游戏、深谙线上营销套路的互联网公司,正试图以“护眼焦虑”作为突破点,在学习机市场竞争中撕开一道缺口。防蓝光,就是这类公司最常用的焦虑营销之矛。

围绕一份所谓中科院“权威报告”的讨论,一场有关学习机防蓝光之争在去年正式打响。

21年3月下旬,一份宣称由中科院发布的《平板电脑屏幕抗蓝光技术解析和测评》报告开始在网上流传。伴随而来的,还有“防蓝光并不是智商税”这个突然冲上热搜的话题。

图片


自我国进入“全民屏幕”时代以来,关于防蓝光的讨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话题被冲上热搜背后的根源,至今仍让人费解。

值得关注的是,该报告指出电子产品只需要有效隔绝415-455纳米的蓝光,就可以做到防蓝光护眼。结合一张广为流传的数据测试表格,新入局的小度似乎从护眼之争中成功实现了学习平板的弯道超车。

图片


可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或者说,刚入局学习平板的互联网玩家,真的就那么轻而易举战胜在行业沉淀多年的步步高、读书郎们吗?

很明显,这并不符合产业发展的常规路径。

当这场热搜闹剧在经过进一步发酵、沉淀后,一些疑点开始逐渐浮上水面。

首先,热搜中外界统一口径中的“中科院”,与数据来源的“中国科学院物联网中心”,似乎并非同一回事。

官方资料显示,早在2020年10月,这个所谓的“中国科学院物联网中心”已经更名为“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其本质上是一个由中科院与当地政府牵头的地方研究中心。

至于在后续传播中,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什么摇身一变化作“中科院”,或许只有这场热搜中的既得利益者能解答。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上述“防蓝光并不是智商税”话题冲上热搜后不久,这份“权威报告”背后的研究单位,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竟然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对热搜中的相关说法进行了澄清。

图片


在这份声明中,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先是明确了中心的更名信息,并表示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名义开展任何业务。

更重要的是,声明直接指出该中心“从未开展过平板电脑蓝光辐射性能的相关测试,也未发布过平板电脑蓝光辐射性能的相关报告”。

言下之意就是,本中心拒绝为这场热搜的得利者背书。

有趣的是,在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明确表示不对该报告负责后,这次热搜的最大赢家小度在电商渠道仍然在引用相关数据。而其宣传口径中的“国家权威机构”、“20重智能护眼”更是陷入自证困局。

图片


 在这场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防蓝光”焦虑营销中,官方声明的声势减弱。最终为之买单的,自然是广大不知实情的消费者。

或许,教育事业之于小度学习机这类“半路出家”的玩家,不过一门流量生意罢了。

对于这类玩家来说,流量很重要,同时也很廉价。

利用一份子虚乌有的“权威报告”外加一波热搜营销,便企图颠覆行业、在消费市场制造焦虑混淆视听,这样的操作成本未免有点太低了。

谁在贩卖焦虑?

以“流量为王,不讲武德”的方式去推广一个学习机品牌,早已层出不穷。但这还不够,风暴正卷向行业里的老玩家。

如今,针对“护眼防蓝光”的焦虑营销,已经愈演愈烈。

几天前,一则关于“学习机真的防蓝光吗”的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流传。只不过,与上次罗生门之争不同,学习平板赛道的老玩家希沃成为互联网新玩家的狙击对象。

图片


在这个话题中,关于“莱茵认证”与“有害蓝光比”的质疑层出不穷。并且清一色地引用某篇文章,指控希沃学习机。其中,被视作业界权威的“莱茵认证”更是惨遭口碑滑铁卢,成为一家“给钱就能上”的公司。

普及一下知识,“莱茵认证”背后的莱茵TUV公司,是一家拥有超过150年历史的德国企业,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受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在消费电子领域最受关注的手机市场,放眼三星、小米、华为的产品,都可以看到相关的认证标志。 

而在“护眼之争”更加激烈的学习机领域,莱茵护眼认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图片

图片


为了保证“莱茵认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莱茵TUV内部有个不成文规定,就是从来不主动给产品做测试,也不搞所谓的质量排行榜。

对于希望获得“莱茵认证”的产品,相关企业只能自费缴纳常规检测费用,在这之后,检测的过程以及结果完全无法人为控制。产品需要完全符合评测标准,才能获得相关的证书认证。

具体来说,要达到莱茵低蓝光护眼认证,需要满足是两个最基础条件。一是屏幕色域要达到72%NTSC或以上;二是屏幕有害蓝光比要低于50%。

在这里,有害蓝光比的计算是以415-455纳米有害蓝光光谱除以400-500纳米蓝光总光谱。

申请认证需要缴纳常规检测费用,绝不等同于所谓的“给钱就能上”。否则,这不就是等同在说华为、三星、小米等厂商一直以来在消耗自身的品牌力,去给莱茵护眼认证贴金?

当然,这也不排除有不少新晋产品由于种种问题,还没有拿到相关的认证,进而去攻击认证的权威性,并利用不同的统计口径试图混淆有害蓝光比的概念,导致消费市场难以分辨虚实。

这,就更加突显出权威第三方认证的必要性了。

这类认证背后,本质是市场从野蛮生长向良性竞争发展的体现,最终导向是商家与消费者双赢。而所谓的“智商税”说法,既不尊重行业内一切为了提升产品实力的厂商,也是对消费市场的一种“侮辱”。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前文所说的,对于部分赶风口的互联网玩家而言,利用流量造谣、制造焦虑的成本确实很廉价。

在去年那场尴尬的“防蓝光并不是智商税”打脸后,这套焦虑营销组合拳的可信性有几何,或者交由市场来判断更加合适。

毕竟,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消费者教育后,消费市场对于防蓝光的认知,也是时候从单一的“蓝光伤眼”、盲目迷信充满争议的“权威报告”怪圈中跳出来。

因为,头部的厂商,早已越过这条基础线,去做到了更多。

护眼是门技术活

事实上,护眼保卫战,早就不仅仅是学习机厂家之间的产品竞争,更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刚性需求。

由于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原因,我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普遍处于低水平,近视低龄化、重度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曾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希望到2030年,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图片

图片


在线上授课、数字化教育成为当下的大潮流之际,学习机等智能教育硬件在“护眼”这件事上,更是不容有失。尤其是涉及到青少年健康问题,如果产品对眼睛出现伤害,那这个产品将会受到异常严厉的惩罚。

因此,学习机行业的头部厂商一直寻求在“护眼”方面建立一套专门的行之有效的标准。

早在2011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团队在结合视觉成像质量、睫状肌调节能力、个体眼结构差异等生理指标进行视觉生理实验后,建立了视觉健康舒适指数模型(VICO)。

这套VICO评价系统,是从人眼视功能角度客观量化评价照明、显示、眼镜产品对于人眼视疲劳影响的综合性评价模型,目前获得了多个国际及行业组织认可,并已形成多项国内外标准。

而目前针对视觉健康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学习机市场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学习平板护眼之争,从来就不止步于“防蓝光”。围绕“防蓝光”打造文章,更无利于青少年人群的视觉健康。

2014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实验室联合温州医科大学对蓝光危害做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蓝光的能量集中在445nm以下波段,光强超过一定阈值且长时间接受辐射才容易产生视网膜光化学损伤。

目前市面正规的LED光源峰值光谱基本都在安全范围内,并且LED电视、手机、计算机屏幕都采用背发光或者侧发光模式,可以说目前大多数正规厂商生产的LED照明灯具和LED显示屏都不会造成视网膜化学损伤。

也就是说,“防蓝光”作为学习机的基础附属性能,本就无需过多讨论。而近年掀起的“防蓝光”焦虑营销,无疑是部分毫无竞争底线的互联网公司有意将学习机的产品核心竞争力带偏,从而实现利用舆论、流量实现“弯道超车”。

对于扎根教育硬件赛道的传统厂商而言,这类焦虑营销行径无疑于劣币驱逐良币,有损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回顾过去,当互联网开始将眼光放到教育、医疗这些关乎社会民生之本的领域时,危险总是如期而至。当年轰动全国的“魏则西事件”,正是百度将搜索服务与医疗欺诈进行商业捆绑的恶果。

如今,学习机这个关乎全国近2亿K12学子和背后千万个家庭未来的市场门外,正站着同一批互联网玩家,试图在教育领域展开一场风口之战。

“护眼”之争,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金角财经
357文章
·
0评论
·
2粉丝
城市新中产读本,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