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手”李书福这十年:从“汽车疯子”到“收购狂人”

2021-07-31 10:12:37
财视传媒
关注
2021-07-31

7月22日的一则消息在汽车圈内外引起了不小的波澜:FF在美国纳克上市。

来源:财视传媒

作者:邵轩岚


7月22日的一则消息在汽车圈内外引起了不小的波澜:FF在美国纳克上市。FF全称为“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由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创办。有意思的是,作为财务投资人,吉利参与了FF上市的“少量投资”。媒体称,大约3000万美元左右。


这让许多人很诧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样段位的“汽车玩家”,为何会与贾跃亭搞到了一起?正如融创创始人孙宏斌当年斥资百亿“驰援”贾跃亭,实质上看中了乐视的土地一样,而投资鲜有失败的李书福,看中了贾跃亭FF的什么?李书福“牵手”贾跃亭,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图片


半年前的1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的官方微信号称,“与FF的合作,双方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由此看,李书福是看中了三点:一是技术合作,二是工程合作,三是代工服务。这似乎合乎商业逻辑。

 

正如恒大创始人许家印也对FF趋之若骛一样,这说明李书福也看到了FF的潜在价值,“少量的投资”更像是一次风险投资,而且也是在汽车垂直领域,李书福像是在技术储备上为自己加上一道保险,尝试在转型上做一些探索。近十年来,李书福一直致力进行商业并购,有时甚至让人有种错觉,他俨然就是一个成功的风险投资人,更有媒体称李书福为“猎手”。

 

投资FF并不是第一次让人看不懂。作为一个“创业老炮”,出生于浙江台州、自小是个“放牛娃”的李书福,在做汽车之前有过5次创业。1997年开始做汽车时,李书福并不被人看好。“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吗?”多年前,李书福一句“极简化”调侃,让人一眼就能看懂他身上的“草莽本色”,李书福也因此被人称为“汽车疯子”。

 

直到收沃尔沃,入股奔驰,两个大手笔收购,不由得让业内外“虎躯一颤”。“今天疯子怎么了?买了沃尔沃,今天又成了奔驰大股东,不是给中国企业家长脸吗?”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这样称赞李书福,“他说他要做汽车,大家觉得太可笑了,不可能。李书福是干嘛出身的呢,背着个挎包,给人照相的出身,后来能做一个摩托车公司,就很了不起。后来他说他要做汽车,底下的人(参加央视对话的嘉宾及观众)连我在内也绝对不能相信。”

 

沃尔沃后来被视为中国、比利时与瑞典三方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在“中国投资”和“欧洲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这笔在2011年以18亿美元获沃尔沃轿车业务100%股权的交易,不仅为吉利带来了技术上的进步,财务上也获得了10倍以上回报,同时“挽救沃尔沃于水火之中”,让其重获新生。

 

2011年之后的10年间,李书福一直没有停止收购的脚步。在2018年他以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权。迄今为止,李书福已在国内外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投资并购,不只是对整车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汽车+”的技术投资玩得也是风生水起。人们不禁疑惑,李书福凭什么能兼并国际巨头?吉利哪来那么多的钱?吉利刚刚在科创版上市折戟,现在的钱还够用吗?

 

图片

吉利控股产业布局/来源:吉利控股官网


让人“绝对不能相信”的李书福,如今将吉利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旗下拥有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吉利新能源商用车、吉利集团(新业务)、铭泰集团5大子集团。还有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品牌矩阵”:吉利、领克、宝腾、路特斯、沃尔沃、远程商用车等10多个汽车品牌,2020年销售量超过132万台。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李书福不断“买买买”的战略是分不开的。

 

李书福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普遍认为:一是执着坚持,甚至有点倔强,能精准抓住时机;二是妥善地利用了行业的“协同效应”,直白地说就是“1+1>2”,实现连续跳级;三是政府公关能力强。最核心的竞争力则在于对“生意本质”的认识。

 

“有人说生意场上没有朋友,我认为这句话没有全面定义生意的本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生生死死、合作共赢的文明史,商业的乐趣在于既交朋友又做交易。”李书福如是说。

 

在汽车这个江湖中,吉利不是最强大的,但在国际化方面却是最丰满的。

 

一、既交朋友又做生意

 

在多起收购兼并案例中,梳理李书福收购的思路,可以发现有三个特点:一是找到了一个对的时间窗口,二是有一个好的“方法论”,三是既交朋友又做生意。

 

1、一个对的时间窗口

 

收购沃尔沃之所以能够成功,普遍认为是李书福抓住了一个对的时间窗口。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也注意到了“李书福是一个善于寻找谈判时机的人”。从复旦老师的阐述来看,可以发现端倪。

 

一是从2002年起,李书福就有想法并持续关注沃尔沃,吉利在竞争对手仓促上阵的情况下迅速拿出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抢占先机。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福特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吉利。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福特才开始认真对待吉利的收购意愿。三是李书福又利用公关公司的关系找到福特时任CEO、波音公司的前掌门人穆拉利,取得穆拉利的赏识和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吉利收购了福特以及沃尔沃的供应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制造商DSI,进一步表达了已经做好接手沃尔沃的准备和决心。吉利收购DSI以后,保持了品牌的独立性和运营的相对独立。2014年吉利将DSI项目90%的股权转手,其中61%交给双林集团,19%交给金沙江创投。据吉利汽车2014年报披露,DSI+湖南吉盛+山东吉利变速箱售价6.6亿元。

 

图片

吉利收购沃尔沃/来源:吉利发展史


吉利通过对DSI的并购解决了自身变速器的供应困难,学到了技术,且DSI是沃尔沃的供应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积累了经验。

 

复旦大学EMBA项目组复盘后认为:一、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对时机的充分把握,李书福赢得了谈判的机会。二、吉利抓住福特需要中国持续增长的汽车销售市场以及金融危机下福特需要现金的需求。三、承诺吉利与沃尔沃将独立运营,互不干涉,而且与沃尔沃工会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一个好的“方法论”

 

李书福在早期的方法很简单:一是尽量100%控股并购标的,二是保持品牌原有“血统”,保持其独立性,保持其原有生态不变,三是不干扰或参与并购方的经营,设定好KPI,由当地人完全自主经营。

 

这种模式有个好处,“照顾了尊严,平息了担忧”,在现今看来很平常简单的并购模式,在中国公司进行国际化时却让人不反感,甚至感觉很友好。

 

从吉利收购案例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层层递进”的商业发展逻辑。李书福的方法论或者是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和伦敦出租车公司的时候,自身的品牌是远远比不上所收购的品牌的价值。收购本身对吉利来说就有“借势”的作用。对于品牌运营方面,吉利对于被收购的企业来说,还只是个“学徒”。

 

第二个方面,DSI、沃尔沃和伦敦出租车公司是行业内将近百年的老公司,按照“存在及合理”的论述,这些企业在管理上都具备自身鲜明的特色。吉利并不是一家以管理见长的公司,尊重被收购企业运营的独立性能大幅降低并购的损失。通过观察学习并改进,吉利后续对伦敦出租车公司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第三个方面,吉利收购了国际品牌,还是将吉利汽车的品牌和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宝腾、莲花区分得相当清楚。除了获得技术上的好处以外,吉利也相当于在这些品牌极度缺乏资金的时候做了风险投资。做风险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退出。早期相互独立的好处是,品牌容易切割,且相互之间没什么影响。

 

另外,李书福将从外部学习到的方法与技术也用到了极致。2015年底,吉利全资子公司杭州优行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曹操专车”APP的出行平台。2019年2月14日,曹操专车宣布“曹操专车”升级为“曹操出行”。

 

曹操出行采用的运营模式是“新能源汽车+公车公营+认证司机”。完全不同于滴滴的C TO C模式,而是一种重资产的B TO C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出行内部管理当中就全面导入了伦敦出租车近百年的司机培训认证体系,另外成立曹操学院,培养专业司机,这是国内同类型企业难以比拟的。

 

图片

收购宝腾汽车和路特斯/来源:吉利发展史


在多次并购以后,李书福的打法开始变了,最典型的是收购宝腾,成了由吉利出技术来“换市场”。2017年5月24日,吉利收购马来西亚DRB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吉利集团成为宝腾汽车的独家外资战略合作伙伴。

 

这次并购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一个不同,不是100%的控股;第二个不同是在宝腾汽车合作方面,吉利负责宝腾的管理、运营,不像以前那样放权。可以理解为,吉利在积累了多年的技术储备和国际管理经验后,要通过宝腾在马来西亚市场上小试牛刀。从这个角度看,善于学习的李书福,不得不说“很有一套”。

 

3、既交朋友又做生意

 

与别的公司国际化不太一样,吉利并不那么急躁。这得归因于李书福的几个特质:一、敢想敢做,自己画个草图就敢买零部件造车,身上有一股“野蛮生长”的力量;二,格局大,眼界高,瞄准世界范围内与汽车相关的“小而美”的公司,敢于投资下重注,高举高打,迅速做大市场;三,敢于放权。

 

李书福认为,一门好生意,不能太复杂,说一不二,做的比说的更好,先小人后君子,这是交易成功的关键,也是愉快合作的前提,否则会给合作各方带来痛苦。“世界上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金钱像水,可以载舟也能覆舟,愉快合作并快乐分享成果,这种成果才能载舟,反之,就有可能产生覆舟之灾。”

 

复旦大学的专家还发现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一个重要特点:“双赢”的观点一直贯穿整个并购过程的始终。面对强劲竞争对手,吉利依然能够沉住气不随意加价,冷静客观地分析对手情况后给福特施压。吉利在知识产权谈判上也丝毫不妥协,一定要争取沃尔沃先进核心技术的使用权,一直坚持到福特答应条件为止。

 

跨国并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处理与工会的关系。据《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一书称,李书福用了“三个英文词,卸下工会的心防”。据称,当时有人提问,“很多人都对沃尔沃感兴趣,你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的优势在哪里?”当李书福说完“I Love You”时,根特工厂的工会主席立马拿了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从此,李书福与工会代表们成为了朋友。

 

据该书描述,后来沃尔沃的13名高管及工会成员来到吉利汽车宁波生产基地。访问很顺利,沃尔沃实地验证了吉利的能力,表示满意。晚上在上海聚餐,很多人都抢着跟李书福合影。他们对吉利收购沃尔沃,基本态度是“不反对”。交了工会的这些朋友,为李书福扫清了收购的“最后障碍”,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然觉得沃尔沃还是自己的品牌,没有丢掉,照顾了他们的尊严。

 

钱的问题也让李书福头痛了很久。四处找钱无果,李书福转向从地方政府融资。据描述,李书福最先通过北京市政府,开局很顺利,“意向合同、框架都签了,真正要出钱的时候,可是在几个小时之内,整个情况全部变了。”项目无法按预期顺利进行,这令李书福措手不及。要知道,当时吉利与福特的谈判进入新阶段。吉利需要在签约之前明确融资结构,预计的签约时间是2010年2月8日。

 

李书福的政府公关能力也很强。他很快从成都、大庆与上海三个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筹够了18亿美元。从投资的“投产比”看,吉利这一次收购回报很丰厚。

 

图片

沃尔沃汽车


财务方面,2021年沃尔沃估值200亿美元,已经是当初收购价的十多倍了;技术方面,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有了大量的技术合作。双方还推出了以沃尔沃技术为主的汽车品牌“领克”。吉利拥有了沃尔沃,相当拥有了一个宝库。有分析称,吉利今年在科创版上市没有成功,沃尔沃或将在未来承担IPO融资的重任。

 

李书福通过一系列对汽车领域内的垂直收购,而起到了事实上的“协同作用”,不仅仅是双赢,更加起到了“1+1>2”的良好作用。李书福能在国际化上做得出众,根本原因是既交了朋友,又做成了交易,实现了互利多赢。“商业的最高境界是既获利又美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这就需要真诚合作,让每一次交易都实现共赢、多赢并留下愉快的回忆。”李书福表示。

 

二、90亿美元来源之谜与未来汽车的想象空间

 

在诸多收购案子中,李书福的另一个大手笔是以海外企业主体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并一跃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让吉利在海内外名声大噪。收购耗资近90亿美元。

 

图片


对于这笔资金来源,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收购资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收购资金自我平衡,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整个交易本身是在完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完成,是一场极具价值的入股行为。

 

人们一直有个疑问:“海外资本市场安排”,“收购资金”是如何平衡出来的?这在成了一个未解之谜。2021年7月26日,财视传媒曾就“资金来源是否可以披露”向吉利方面求证,在“经过内部评估”后,吉利方面予以婉拒。

 

据央广网分析称,90亿美元并非小数目,占到了李书福和儿子李星星财富总额的一半还多。胡润百富榜显示,2017年,李书福与李星星身家是1100亿元。

 

90亿美元的来源问题,也可从时任吉利控股常务副总裁李东辉在2018年接受“央视财经”采访中看出一些端倪。李东辉称,吉利集团将与戴姆勒集团就战略协同、技术开发、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展开深入讨论。对资金数量,他称媒体的说法“不准确”,“我们需要动用的资金是很小的一部分”。访谈内容如下:

 

央视财经:大约耗资是90亿美元吗?

 

李东辉:这个是不准确的,从股权的价值来说,是按照2月23号收市时的价格,价值大约是90亿美元。但实际上此次收购将通过吉利海外子公司在境外通过债权、股权和金融产品的安排等一系列的方式来进行资金安排,需要动用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资金的来源是境外,所以不需要动用中国境内的资金。

 

央视财经:动用的资金有限,那您能透露一下大概是多少吗?

 

李东辉:因为我们一定要按照相应合法、合规的,包括相应的监管机构的规则来进行,所以目前还不能透露具体的金额,但是远低于90亿美元。股票的价值是90亿美元,但是我们需要动用的资金是很小的一部分。

 

谈及合法、合规问题,“有些企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合规,甚至无知者无畏,把一些不良习惯、不合规思维融入跨国业务,在国际上出现各种杂音,产生各种法律纠纷。”李书福认为,吉利全体员工必须学会合规,时刻小心,慎言慎行。他要求,根据不同层级的管理职责展开不同要求的相关合规培训,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抛开资金来源问题。李书福还有两个有趣的收购案子:飞行汽车。一个是在2019年吉利控股用5000万欧元C轮投资了德国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且Volocopter还将与吉利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将他们的城市空中出行方案引入中国,而Volocopter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和市场推广则由吉利负责。2021年3月3日,吉利又追加投资3亿欧元参与了Volocopter的D轮融资。

 

如果你对飞行汽车领域足够关心的话,一定知道:这已经不是吉利的第一次在这个领域布局了。

 

在2017年,他们就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ffafugia。去年4月,这家公司还对外宣布:将在2023年推出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

 

李书福接二连三在飞行汽车领域布局,让外界看清了:吉利坚决押宝出行市场。

 

据媒体报道,从2017年发布开始,Volocopter的 2X先后在迪拜、赫尔辛基、新加坡拿到了飞行许可牌照,并且全都顺利完成了试飞。其中,既有飞行员驾驶,又要自动驾驶测试。他们通过了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的安全标准。事实是,Volocopter对于飞行汽车的商业模式有过透彻分析,正是对商业市场的判断再加上产品本身,才吸引到戴姆勒、英特尔、吉利的注资。

 

另外,在2016年吉利投资汽车芯片,成立了亿咖通科技,聚焦汽车芯片、车载系统、智能驾驶等汽车核心技术,截止目前投入已经超过2亿美元。目前主要客户是吉利。

 

对飞行汽车的收购,明显是李书福对未来的一个投资。“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一定会自己去清洗、保养等等。”李书福如此描述“汽车的远景”。

 

而从眼前来看,吉利正在为智能汽车战场进行布局、冲刺。据天眼查APP,2021年7月26日,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4999万美元,注册地址在宁波市北仑区,法定代表人为安聪慧,董事长为李书福。公司经营范围含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设备销售;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等。

 

另据李书福讲述,当年吉利接收沃尔沃时,其中就包括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无人驾驶技术研发项目组。十几年前沃尔沃就开始研究无人驾驶技术,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从未停止,为何至今没有量产呢?“沃尔沃追求的是绝对安全,沃尔沃在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一旦进入无人驾驶状态,司机是可以睡觉休息的,而不是让司机提心吊胆随时被提醒人工接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李书福说。

 

三、智能汽车战争才刚开始?

 

与24年前进入汽车行业不同,眼下有一个新变化格外引人注意。在过去的5年间,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出现了不少新玩家。

 

除了传统的巨头特斯拉,内有蔚来、小鹏与理想汽车等新势力崛起。曾经叱咤风云的吉利汽车似乎变得慢了,有人称李书福近几年都把精力放在欧洲了,犯了战略性错误,李书福低估了中国汽车市场。问题是,李书福真的低估了吗?

 

图片


另外,与同行相比,吉利汽车的估值也不高。截止发稿,吉利汽车(00175.HK)市值为2400多亿港元,约为1990多亿人民币。仅从市值角度看,相较长城汽车5000多亿人民币的市值,吉利约为0.4个长城汽车;与比亚迪7000多亿的市值相比,约为0.28个比亚迪;与蔚来汽车4500多亿市值相比,仅为0.39个蔚来;与小鹏汽车2700多亿市值相比,仅0.73个小鹏;吉利仅仅高于理想汽车10亿人民币左右的市值。

 

吉利真的慢了吗?李书福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据李书福分析,汽车产业革命已经开始“暴动”。从理论到实践、从传闻到现实、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局部到全局、从边缘到中央,“这是一部正在发生的汽车产业革命剧,这是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百年汽车变革剧,很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李书福制订了一个新能源车行动纲领叫“蓝色吉利”。李书福希望2015年到2020年这5年间,把新能源车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销量占比提高到90%以上,其中的混动车占65%以上,纯电动车占35%以上。结果如何?去年吉利的销售总量132万辆,电动新能源车只有6万多辆。数据上看,确实是慢了,李书福如何看呢?

 

“最近有些关心吉利的好心人在担心吉利精力分散,有些专家说看不懂吉利的战略,我觉得看不懂也不奇怪,有些战略具有多面性。其实所有的新思维都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大家都一目了然,那就不叫新模式。既然是创新思想,那就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懂,我们也只是在探索。”在今年年初的内部讲话中李如此表示。

 

从李书福的讲话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他并不迷信专家,非常有“战略自信”。二是他对行业有自己的认知。“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虽然没有如期完成,但也不奇怪,这不是战略方向错误,也不是战略执行失败,而是历史时机没有成熟,外部战略条件没有形成。”

 

李书福指的“历史时机没有成熟”是什么?近5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并不高,所谓做成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智能汽车则更是遥远,现在的电动新能源车也只是过渡阶断。在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看来,“中国电动车市场占有率才12%,仍有近90%的车是燃油车。”

 

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造车新势力急切的“跑马圈地”,李书福显得非常稳健,他不并着急,保持了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主动。“既不急于求成,草莽行动,也不要故步自封,自我陶醉,而且还要发扬传统优势,继续做强节能汽车升级转型。”

 

李书福有自己的行动计划。据他讲述,吉利在总结了过去5年得失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方案。“计划一”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90%是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10%是传统节能小排量汽车。“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

 

李书福始终认为汽车就是汽车,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规模,是不会改变的。有意思的是,在一篇题为《理想汽车,战斗在隘口》文章中,据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沈亚楠对美团的投资人王兴、王慧文推演:2025年才会进入新造车势力真正的“淘汰年”,那时整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 800 万台,高于工信部规划的 500 万台,淘汰赛也将在那时开始。理想认为拿到“入场券”的门槛标准是年销量160万台,才能活得好,不成为“长尾”。

 

理想还做出大胆推演,当汽车从代步工具转变为智能设备,它的竞争逻辑可能更像智能手机:市场会持续洗牌,直到 4 家手机厂商占据 96.5% 的市场份额。

 

如果理想是对的,吉利新能源电动车累计销售目前为6万多辆,李书福能否拿到“入场券”?再看看比亚迪累计销售100万台,都没有拿到年销量160万台的“入场券”,环顾整个汽车市场还没有一家车企拿到了这个“入场券”,包括特斯拉在内。

 

也就是说,智能汽车的战争还停留在推演之中,根本就还没有开打。不确定性确实太大,胜负远还没有征兆。“最终鹿死谁手还需要时间检验,好戏还在后头。”李书福表示。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财视传媒
68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我们矢志于做优质商业内容提供商、商业短视频开拓者;高端社群平台构建者;全媒体资源链接及新媒体代运营的企业传播服务机构。我们的理念:让每一次传播都有价值!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