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的边界需要打破还是平衡?

2021-06-04 13:30:59
灵猫财经
关注
2021-06-04

脉脉的边界需要打破还是平衡?

去年10月份,脉脉就曾因侵害用户权益被工信部要求下架。今年5月份,脉脉又被列入工信部关于下架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改的名单里。

工信部在公示信息时透露,在近期检测中,脉脉等5家企业在APP不同版本中反复出现同类问题。其中所蕴含的意思不言而喻,脉脉这几家企业屡教不改。而事实也是如此,关于要求脉脉整改、下架的消息屡见报端,而且脉脉的侵权官司也经常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究其原因,脉脉所打造的职场社交连接了职场中人,人们在脉脉发布职场间内部消息、八卦新闻,这些信息让脉脉成为一个社会舆论发生地。而这些舆论像是一把双刃剑,为脉脉带来热度的同时,也为脉脉带来各种官司。

作为社交垂直领域的独角兽,脉脉前途漫漫。

职场社交独角兽

职场社交的开端在新世纪初,天际、若邻、大街等纷纷出世,探索国内职场社交的可能性。这些企业大多在模仿国外职场社交巨头领英的模式,虽然都有着一番不错的尝试,但最后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或由于职场社交在国内的发展土壤还不具备,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本土化孵化方式。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职场社交也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脉脉等一批新玩家开始入场,发挥各自的优势,开拓适宜本土化的商业运行模式。而这时领英也开始进入中国,开发出领英中国的赤兔与新玩家们,都在试图抢占这一垂直赛道的话语权。

在国内探索职场社交的具体方向,可以选择扩展人脉,求职招聘,业务交流,知识提升。最主要的是在陌生的环境下摸索出一条适合职场的交流方式,打造人们除生活以外的第二身份,方便人们更好地工作。

但现实是熟人社交下去寻找陌生的职场关系,总归显得不那么恰当。一旦被所工作的公司知道,难免受到特殊对待,处罚,甚至是开除。另外,网络环境天然带有一种隔阂,不信任感,信息的准确性也很难得到辨认。这也许是国内职场社交很难发展的原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脉脉也几经变化,方向从初始的人脉关系到现在的求职招聘,在转变中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

脉脉业务布局也逐渐固定为社交业务、内容业务、商业化业务,以及个人相关模块。在社交业务上,主要是个人寻找好友,打造人脉。内容业务则是负责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是脉脉差异化的重要体现。商业化业务主要是付费内容,针对职场人士的知识学习。

在这些业务中,最出彩的不是一直强调的社交,而是内容板块。这一板块主要以用户匿名发帖为主,后来逐渐成为互联网大厂内部消息爆料的中心,很多消息都能追溯到这里,这也使得脉脉用户调侃为“互联网新闻客户端”。

而内容板块构建出的社区,也成为脉脉用户量增长的关键。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脉脉用户数突破了8000万,2020年注册用户更是达到了1.1亿,行业渗透率超过8成。

这些用户的增长可以归结于脉脉的另类打法,职场社交变职场社区,尤其是互联网倾诉的大树洞板块,“大厂50万和小公司100万,该怎么选?”这些言论加速着脉脉UGC版块的快速成长,甚至是破圈。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脉脉有过四次融资,在2018年D轮融资之后,估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成为职场社交领域首家独角兽。

能取得这些成绩,背后是脉脉押注职场下的人们对大厂内部消息的兴趣,脉脉的社交并不起眼,反而是背后的内容业务促使这一切兴起的源头,而这也注定给脉脉带来无尽的麻烦。

社区“好故事”

人们将脉脉亲切地称为“互联网的茶水间”,八卦消息制造车间,很难在国内找到一家公司可以在不利的舆论下完成自己商业化的目的,而这就是脉脉独特的秘诀,自己打造的内容社区——匿名言论区。

在这里你可以向求职目标公司的内部员工求证一些岗位的实际详情,你也可以了解各大厂的薪资标准区间,你也可以看到不同公司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独家的信息爆料,第一手的公司新闻,以及内部的小道消息,这些消息涵盖公司舆论,社会新闻。很多引起公众吃瓜的新闻都能在脉脉上找到蛛丝马迹,包括OFO内部贪腐,阿里收购饿了么等等。

有些消息是千真万确,有些也是捕风捉影,恶意造谣,一时间各大公司PR风声鹤唳。原因在于脉脉的匿名言论,有很大的可能演变成全国性的热点新闻,脉脉则被各大公司的公关、法务部门高度重视。

在2018年脉脉就被网信办约谈整改,匿名区涉嫌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后来匿名区下线,职言上线,用户可以选择显示真实身份的三种方式之一,名字,公司和职位。而且每位用户的脉脉ID是唯一不可更改的,保证用户是真实身份。

2020年,脉脉高层换血,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多位高管离职,实际上高管离职在2019年就有出现。而除了高层震荡,脉脉的法律官司一大堆,被用户、受影响的公司控诉。

今年初的B站起诉案件,先是被法院裁定脉脉败诉,要求脉脉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赔偿金额30万元,后脉脉上诉和解。普通大众们以为能坚持住的脉脉,最终还是因法律而败诉,这不是个例,在与百度、苏宁、新浪等公司的官司中,基本也是败诉。

而这其中原因多是因为匿名言论涉嫌损害目标公司的企业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主,说到底脉脉承载了大厂们内部矛盾的外化,却不在大厂们的管控之中。

在用户本身上也不见得好消息,原因在于脉脉毫无顾忌的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脉脉将注册信息广告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用户通讯录中未注册的朋友,影响到用户的生活工作。对此不满的用户有很多,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超千条的投诉信息集中在脉脉乱收费、乱扣费上,还是在用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脉脉这种两面人的作风自然在用户和内容产出地的互联网大厂中不会有什么好名声,但脉脉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职场社交里的独角兽,不可谓不神奇。

黑红也是红

就像娱乐圈常说的“黑红也是红”,脉脉就是商业领域的“黑红”代表。流量有了,就有了商业化的基础。脉脉试图探索垂直领域的社交,撕开微信社交垄断地位的一个口子,探索更有利的经营模式。

在整个脉脉的业务架构里,盈利的单薄是桎梏着脉脉拓展的步伐。在脉脉的设想里,营收包括广告、会员收费、招聘三部分,大致按4:4:2比例,但实际上广告占比才是大头。虽然创始人林凡在2016年底就宣布脉脉达到了盈亏平衡,但官方在2019年却表示自己还没做到盈利,这一矛盾的情况或能说明脉脉背后的生存压力并不小。

脉脉也在逐渐开展新的经营方向,上线单身交友,加大会员区比重,增加会员收费等等,还有开展的数据研究院,都是很好地开拓新的尝试方向。但这些只能成为比较好的补充条件,不能肩负起脉脉营收的大头。既然打造职场社交,所强调的就是为职场人士提供最大化的服务和陌生环境下的社交能否满足于需要,甚至是提供超量的选择。

而这些就需要脉脉往以下两方面发展。

首先,厘清匿名爆料产生的信任危机和法律官司,职言版块需要更好信息管控和言论负责。这不仅仅是降低法律官司发生的可能性,也是保证自己内容板块的健康持续。

其次,就是丰富版块内容,平衡各版块比重,形成健康的盈利体系。这也就需要脉脉下大功夫,在用户增量和质量上平衡,而不是采取互联网式的惯用打法,需要稳妥地增进用户量。

但最重要的是,尊重隐私安全,遵守法律法规,让公司和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只是讲好社区故事,终究不是脉脉的初衷。而且社交才是脉脉的命脉,正如脉脉本身名字的含义。为职场人士提供更多的可能,为每位使用者提供最大价值的服务,是脉脉需要全力以赴的,但担忧的恐怕不是脉脉作为职场社交的失败,而是脉脉真的变成了新闻客户端。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灵猫财经
174文章
·
0评论
·
0粉丝
(ta)沒有留下签名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