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迷局 || 战“疫”特别报道

2020-02-12 18:26:12
无冕财经
关注
2020-02-12

疫情拐点未现,医护人员需求仍旧吃紧,如果再加上全社会不断复工复产,日产1.8亿只口罩够吗?

作者:胡慧茵

编辑:陈涧

来源: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 



疫情拐点未现,医护人员需求仍旧吃紧,如果再加上全社会不断复工复产,日产1.8亿只口罩够吗?


时至今日,一“罩”难求依然是全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要复工了,手头只有几个口罩怎么够用。”复工潮开启,员工仍在为口罩而焦虑。2月11日,国务院发布的一则关于企业复工需要为员工配发口罩的新通知,又把压力转嫁到了企业身上。


连日来,接连有多个省份传来口罩厂恢复生产的好消息。根据工信部数据,目前,全国口罩企业复工复产率已经达到73%。然而,无论是在线下药店还是电商渠道,依旧未见口罩供给松动的迹象。


口罩成了绝对的稀缺品。与此同时,它也成了许多投机分子用来牟利的工具。到底我们还要迈过哪几道坎,才能真正实现“口罩自由”?


日产1.8亿只口罩就够了吗?


“今天你抢到口罩了吗?”全民抗“疫”时期,“抢口罩”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自从错过了早期一波药店的口罩抢购潮,很多人都被迫过上了手头“紧巴巴”的日子。“如今有口罩的才是富人”诸如此类的调侃话语在朋友圈中层出不穷。


尽管到现在,口罩在线下的药店依旧稀缺,但近来无冕财经研究员发现,在广州,能通过官方渠道买到口罩的街坊渐渐多了起来。接踵而至的,还有关于口罩工厂接连复产的消息。


无冕财经研究员梳理发现,目前已有多个省份的口罩厂复产,且很多都是24小时进行投产,以此来弥补市场空缺。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月7日,全国口罩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73%。


据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援引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会长雷利民的说法,随着工人2月中旬前后的大规模复工、原材供应和物流逐步恢复,加上新口罩自动化生产线不断投产,到2月底每天能生产各类口罩1.8亿只。他预计,正月初十后口罩生产可接近正常产能。


而就在各口罩厂加紧生产的同时,多家企业也赶来援解“口罩之困”。


富士康、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中国石化、广汽集团多家能源和制造业企业宣布紧急投产口罩,就连纸尿裤厂家爹地宝贝及男装品牌雅戈尔也加入转产口罩大军。它们推迟原来的生产计划,改造生产线,只为快速提高口罩产能,支援一线。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有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但随着复工潮开启,口罩的需求量再次急速上涨。


据界面新闻消息,若全面复工,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国内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合计就业人口高达5.33亿人,按每人每天一只口罩计算,至少每天需要5.33亿只口罩。这只是保守估算。大部分的医用口罩都需要每4小时更换一次,在武汉抗疫前线,口罩的消耗速度更远超其他地区。


口罩产能及需求情况。


但按照工信部公布的信息,在此次疫情到来前,中国口罩的日产量最大也只能达到2000万只。这一数字只相当于全国总人口数的七十分之一,显然,距离满足民众需求还有很大的缺口。


如今,疫情还未到达拐点,医用物资持续紧缺,更有后方的医护人员自制口罩为一线救援人员多储备物资。就目前来看,口罩紧缺的情况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涨价何时休?


2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明确指出,复工的企业要为员工配备口罩。而在规定下发前,很多企业早已通过各种渠道采购口罩。


“已经采购300个医用护理口罩。”奔忙多时,终于成功买到口罩的李玲(化名)在企业微信群中报告“喜讯”。


李玲是肇庆一家重工业企业的员工,即使复工期至今未能确定,她一直都密切留意着市场上的口罩采购信息。


“前些天口罩价格飞涨,平均一个涨到5、6元。尽管是托熟人采购,也拿不到货,现在价格稍微有些回落。”李玲告诉无冕财经研究员,目前采购的这一批口罩每个的平均价格是3.5元至4元,比疫情前口罩的市场价1.8元/个要贵不少。“口罩价格虽贵,但厂里有几百号人,没有口罩就无法复工,再贵也要买。”除了这300个医用口罩,李玲还买了1000个棉布口罩作为备用。


跟李玲有同样遭遇的彭尹(化名)跟无冕财经晒出自己与代销口罩微商的聊天记录,她很是气愤:“不仅涨价严重,还不让多问,根本保障不了口罩的质量。追问之下才说是自己小作坊生产的。”


求购口罩时的微信聊天截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疫情面前,口罩成了人们保障自身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口罩需求的急速上涨,也造成了价格抬升。很多销售商声称,“口罩的涨价是因为制作口罩的原材料紧缺所引致的”。但有业内人士指出,制作口罩的关键原材料并不紧缺。


为口罩过滤病毒的主要材料,是中间的M层——熔喷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由一种叫做高熔指纤维的聚丙烯材料制成。据金联创数据,2019年,国内聚丙烯产能2549万吨,产量为2096.3万吨,其中,高熔指纤维产量为88万吨,占总量的4.2%。


公开数据显示,1吨高熔指纤维料可生产约25万个病菌防护口罩。以此测算,目前每天用于生产病菌防护口罩的高熔指纤维约为80吨左右,一年的用量在2.8万吨。照这样算,目前的原材料产量远远大于口罩产能所需量。


原料充足,但口罩依旧紧缺,对此,金联创也给出分析,认为这是源于疫情爆发初期,居民的短期采购囤货导致市场快速缺货。另外,春节期间,多数口罩生产企业处于放假状态,人员不足难以快速恢复生产,且多数工厂囤货较少,只能维持按订单排产的状态。


时至今日,疫情已经发酵将近一个月,尽管很多工厂已经恢复生产,口罩产量有所提升,但很多厂家表示,货量绝大多数都优先供给医院和疫区。


国内口罩生产商稳健医疗发布的公告就能说明这一点。自2019年1月20日至2020年1月26日,稳健医疗共向社会供应了1.089亿只口罩,其中,医院、药店、电商的供应比例约为3:6:1,有2648万只口罩发往了武汉。市面上,口罩的供给依旧是难以满足民众需求。


医护人员手工缝制口罩,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下游口罩采购商的“疯炒”进一步加剧。据《上海证券报》消息,代理商在下层的分销会出现分化,更甚的是流入C端的中间环节多达数层,“原本同省的货物这样周转一圈,时间耗掉了快两周。最后到终端消费者手中,口罩价格至少涨了4倍,但货还是那些货。”


再者,加上物流运费、道路被封后的交通受阻等,都变相增加了成本,导致口罩价格居高不下。


在与国内厂商周旋的同时,很多电商平台已经把采购的“战线”延伸至海外市场。


连日来,韩国掀起了一场“口罩风暴”。据多家媒体曝光,韩国工厂的口罩价格涨得狠,一天一个价,货还拿不到。据“亿邦动力”援引国内某跨境电商平台的说法,韩国口罩在春节前一只大概是3元钱,现在基本每只要18-20块钱,整体价格翻了7到8倍,甚至还有翻了20、30倍的。另外,有营销机构反映,还有韩国工厂故意不告诉代购们库存量和生产能力,把价格抬得更高,让分销商去竞拍。


但随着韩国为防止国内口罩等防疫物品外流,实施“禁止卫生口罩了消毒液囤积居奇行为的通告”,估计口罩的供应将再一次变得短缺。


多少人掉入口罩陷阱?


继遭遇商家坐地起价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买口罩竟还会变成一次“历险”。


如今在微博上搜索“买口罩被骗”的关键词,就能看到很多网友晒出的被骗经历,且大部分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购买渠道后下单的。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付了预付款之后,卖家就消失了。“吃人血馒头。”被骗者气愤地说道。


事实上,在朋友圈中销售口罩的卖家,话术都出奇一致,他们都表示自己找到厂家或是大供应商渠道,让大家赶紧下单。很多人不经核实,就急忙下单预约。


有男子买口罩被骗。


除了单卖的,朋友圈中更常见的营销模式是拼团。


发起人往往以一个较大的数字起订,口罩价格在4元至15元不等,让大家转发拼团链接加入。拼团加入的人以为紧跟大部队就能买到口罩。然而,现实往往是,发起人手中也没有现存的货源,反而是在买家全额预付之后,大量的现金就汇聚在这位发起人的手中。


在众多被骗的案例中,有的卖家索性不回复跑路的;有的以次充好,寄来伪劣产品;还有更多的则谎称是物流的问题,导致口罩被“堵”在了路上,口罩发货迟迟未有期。


商家的卖法层出不穷,买家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入陷阱。


按照自媒体“半佛仙人”的说法,还有商家运用了类似“期货”的做法,采取预售方式,赌的是远期降价。疫情期间,口罩需求急速上涨,但这只是短期爆发的需求。很多商家深悉这一点,他们先是用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同时把发货期改为30天后,赌的就是生产力上来之后,口罩的价格会跌。与此同时,商家拿着如此大额的订单和厂家沟通,也能拿到更低的进货价格。


不法分子除了以口罩为作为组建资金盘,收割小买家;更甚者,还出售二手回收的口罩牟利。早在此前,就有媒体曝光了医疗公司回收二手口罩的黑灰产业链。


1月28日,有网友晒出聊天截图,称柏普医疗销售公司在回收二手口罩。事件曝光之后,淘宝第一时间介入。如今在淘宝上,已经搜索不到相关店铺。


淘宝已经查处一批店铺,图片来自中国日报。


多个骗局曝光之后,消费者明显变得谨慎起来。如今,在某些微信群中还能看到相关的口罩拼团链接,但消费者们不再冲动购买,而是接连向商家甩出多个疑问,“口罩哪里来的,有生产资质证明吗,什么时候能发货……”


“口罩仍在路上。”就算再焦急,在口罩厂产能完全恢复,前方疫情有所缓解之前,人们也只能耐心等待。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无冕财经
495文章
·
0评论
·
4粉丝
九段财经媒体人创办的新媒体,奉守专业主义,为优质的商业阅读而生,作者遍布国内国际近20个热点创投城市,深度调查,一手原创采写,只为“互联网+转型,创业,投资”案例发声!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