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启示录:群蚁溃堤,金融之痛
暴风启示录:群蚁溃堤,金融之痛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曾经光芒万丈的冯鑫,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7月28日下午6时左右,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从身家数十亿元的企业大佬,到如今黯然跌落,多家媒体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指向“MPS收购案”。
1、群蚁溃堤
MPS收购案涉及金额约52亿元,牵扯众多:除暴风集团外,更有光大证券、招商银行、华瑞银行、钜派投资等机构以及众多投资者,而除了资金的直接供给方外,多数被牵扯的人和机构都成了获利者。
自媒体先见财经指出:
“MPS的并购案,分为策划尽调、谈判协定、募集资金、投资管理、事后追责,五个阶段。52亿资金的毁灭和冯鑫的完蛋,其实有四拨人从中获益。
首先是已经套现的MPS原股东,两个意大利人里卡多和安德烈。
2018年9月,浸鑫基金已经向这二位发出了律师函,准备诉讼。历时已快一年,但光大证券根本没有信披这场诉讼的存在。到底追责进行得如何?是否真的进行入了诉讼环节?这是所有投资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拿走52亿中大头的,正是这两个意大利人。
第二拨,是参与并购的各类中介机构。
这场交易,瑞银是MPS的顾问,易界资本(DealGlobe)和中金公司是买方光大与暴风的顾问。后续进行龟速尽调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显然也获利不斐。
第三类赢家,是光大与暴风参与交易的操盘手。
暴风集团前CFO毕士钧在这场世纪之坑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目前无法认定。整个项目的回扣空间和节点很多,光大资本的项通收受回扣1000万,仅是冰山一角。
第四类赢家,是参与52亿募资的各类理财销售机构和嵌套的资产管理机构。”
简单来说:本应保证并购质量的各方,均成了靠贩卖“质量”发财的获利者。一笔金额巨大的并购,竟连同业竞争限制都没有,不光如此,连最核心的资产——版权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换做一个小公司的HR帮员工办理入职时,应该都可以处理的明明白白吧。
这50多亿元的大坑是专业性问题吗?读懂新金融认为,不是,是人性的问题。当松垮垮的腰带勒不住裤子时,公众终于看到了裤子里面肮脏与不堪。
千里之堤上有几只蚂蚁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人都是蚂蚁。
2、金融之痛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一时间,去刚兑成为金融业的主旋律。
然而,去刚兑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买者自负,而在于卖者能否尽责。老百姓永远不知道,管理资金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更加不知道,他们买的底层资产是什么?不知道,也不懂。既然老百姓不知道,你就拿点承诺来增信吧,赔了你是不是兜底?兜底,我们接着聊聊,你家啥背景,能来兜底不;不兜底,再见来不及挥手。
正经做事的金融机构也很无奈。这个市场本身就无比复杂,我能保证自己不做坏事,尽职尽责,把控金融和道德风险,但谁能保证其他机构呢?
而那些不好好玩的金融机构,往往喜欢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承诺刚兑的方式为项目增信,以此获取客户;而市场化的金融环境往往会造就一个问题——在市场开拓上,承诺刚兑的杂牌军不见得比守规矩的正规军弱;这意味着部分正规军要想保住市场份额也要选择承诺刚兑。
承诺刚兑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环境下,“开拓市场”的地位远远优于“卖者尽责”,直接负责金融产品质量的人在“把控者”与“贩卖者”双重身份上游走,在有人抛出利益的橄榄枝时,所有人便都成了为个人利益贩卖产品质量的人。
群蚁溃堤,金融之痛。
去刚兑,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去刚兑之前,先让卖者真正的实现尽责,才是重中之重。
风险提示:
本网站内用户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
此文为原作者或媒体授权发表于野马财经网,且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媒体获取授权。
本网站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对本文内容有异议,请联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