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V.S.滴滴打车 谁才是共享金融的未来?

2016-05-13 10:30:44
视野
关注
2016-05-13

5月5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携手中信出版集团,共同举办了“SAIF金融E沙龙——新金融的崛起

傅碧霄


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已经波及到了各行各业,共享金融的概念尤其被人们所重视起来。“共享”,即是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金融的本质就是共享。而在新的科技手段的推动下,更多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金融的福祉成为了可能。


5月5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携手中信出版集团,共同举办了“SAIF金融E沙龙——新金融的崛起:从互联网金融到共享金融”活动,特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SAIF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以及北京网信众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孙宏生、锋之行汽车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燕两位SAIF校友,由解读姚余栋、杨涛共同主编的《共享金融:金融新业态》一书开始,就共享金融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实践运用、政策环境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讨。


钱军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于共享经济的理解,指出其核心在于“让更多人参与”,如果一个经济体里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参与其中,或是只有少数人在享受技术革命的好处,那么这个经济体的发展是有问题的。扶贫的目的也是让大家拿钱做事,一起参与到经济体的发展中。他指出合理配置资源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共享金融的两个要素。


“由于传统金融体系在传导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而共享金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既能够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又能降低家庭或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这一行业在中国发展如火如荼。”钱军教授指出,传统的金融中介有内生的脆弱性、流动风险和道德风险,为了追求利益不可能避免危机。


但互联网金融,尤其是融资平台也同样存在着风险。这时,控制风险就成为了共享金融的重中之重。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共享金融不应只局限于供需端的固定收益,出资方和资金使用方也都应该承担相应的风险。

除此以外,外部的把控力量也很重要。钱军教授强调,要使互联网金融体系真正得以完善,还需要建立为之服务的整套基础设施,如健全的法律法规、合理的税收制度,以及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


那么,如果内、外部系统都能够日益完善,是否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都能成为“风口的猪”呢?这一阵“风”,又能吹多久呢?对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未来,钱军教授提出了他自己的展望,发言中,他将滴滴打车、Uber为代表的开放性平台和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封闭式平台放在一起,一窥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趋势。


在钱军教授看来,封闭式平台较开放性平台在未来更具生存和发展优势。他表示,这些开放性平台虽然目前估值很好,但盈利模式尚未确立,且在信息和风控体系方面缺乏优势,未来难以有进一步发展。而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封闭式平台则不同,“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闭环,在这个闭环内有核心企业,能获得非常完整的信息。”钱军教授认为,信息的完整性、强有力的风控能力、良好的信誉都成为封闭式平台未来发展的巨大优势。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的观点与钱军教授不谋而合,他提出,共享金融的核心,应该是“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基本理念是从技术上使越来越多的人在金融发展中获得共享、共赢的格局,以制度层面的规则确保技术更新带来的变化持续下去,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杨涛指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和移动支付代表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技术改变了组织形式、产品形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或是非正式的制度规则。比如法律层面上,滴滴打车、Uber的新模式必然面临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摩擦,非正式制度则包括了金融文化、金融软环境等。他认为,从技术跟制度的不同视角出发,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理想当中的共享金融模式。


谈及金融“去中心、去中介”的概念,杨涛强调,这两者需要进一步甄别。金融中心指的是无形的权利中心和有形的地理中心。金融中介的出现远远早于中心,它能够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风险控制等问题。能否去掉中介,取决于脱离中介的技术和模式可否对上述问题带来根本性变革。


对于未来金融市场的格局发展,杨涛总结了四种趋势:

一、弱中心改革,传统金融中介为代表的竞争格局下,中心的地位越来越弱;

二、新中心化的改造,传统金融组织中心的地位在不断加强;

三、新型金融组织为了提升效率进行的准去中心化的创新,BAT就是典型的新型中介;

四、新型金融模式的完全去中心化改造,为挑战权威形成各种各样分布式机制。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视野
152文章
·
0评论
·
27粉丝
关注资本市场及互联网金融。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