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投资中的资本江湖

2016-10-18 12:08:11
视野
关注
2016-10-18

影视投资中,年轻人,才是巨头们布局的重点。

爷出品,必属精品”。《美人鱼》用19天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打破30亿元票房的纪录的影片。在国内经济整体不振的大背景下,影视产业的蓬勃生机,着实让人侧目,诞生了《大圣归来》、《捉妖记》等许多票房与口碑齐飞的国产“现象级”电影,令这些作品的制片方、发行方、院线等,都赚得盆满钵满。


从中国电影行业市场化改革以来,影视行业一直就是一年创一个新高的高速增长模式,尤其是近几年大量资本涌入,包括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资金、上市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整个影视行业带来的加速效应,越来越明显。如果非要梳理在过去的一两年内资本最关注的领域,除了O2O、互联网金融、恐怕也就非影视行业莫属了。


若要回看十年来影视行业的发展,其实是从乱象丛生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影视发展十年黄金期


1998年《泰坦尼克号》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观影狂潮,但其时正是中国电影产业跌入谷底的时候。整个199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收入8.1亿元。何时能制作出好莱坞水准的电影,是那个年代摆在中国影视制作公司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2003年电影市场化改革元年开始,中国影视行业开始经历黄金增长期,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影视产业。人们发现,很多优秀的商业电影电视剧等,制作方不再是国有的影视机构,而是由新兴的民营影视公司制作完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以及这些电影的制作方——华谊兄弟。后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09年华谊兄弟通过登陆创业板上市,成长为国内一流的影视传媒集团。

 

华谊兄弟的快速发展史,是整个民营影视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包括从做娱乐节目起家,切入到投资电影的光线传媒,以及获得中国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并号称中国第一发行公司的博纳影业等。光线传媒于2011年8月在创业板高调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而博纳影业,于2007年初引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2009年6月,二轮融资引入经纬创投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这两轮融资,将博纳推向了资本的前台,2010年12月,于冬把博纳影业带到纽交所上市。


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高调布局影视领域,并开始借助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筹资。


凭借地产开发积累的丰富资本,以及在地产资源上的优势,万达拥有业内首屈一指的院线规模。2009年,万达影视传媒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万达集团正式进军影视行业。而同样是地产起家的恒大集团,也在2010年11月,成立了恒大影视,共同加入了影视投资的大军。去年12月4日,恒大集团将院线、音乐、影视等六大业务装入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证券代码:834899)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而万达影业也正在进行100亿元融资,计划今年上市。


黑色资金对影视投资的觊觎


在影视投资领域,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借助资源开采快速积累财富,并转而投资影视行业,并担负了众多的骂名,这个群体被称为“煤老板”。


对于煤老板群体投资影视行业,有人认为是热钱的流入,无非是一种投资风口的手段和渠道;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捧女明星,赚吆喝,凑热闹。各种各样奇葩的理由,将这一群体渲染得面目全非,随之而来的段子也让人哭笑不得。


煤老板们对中国影视投资的贡献,也确实是无法去估量。《致青春》的出品人之一陈砺志也曾表示:“‘煤老板’的‘功绩’不容抹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繁荣。在那个特殊时期,有那么多热钱进入行业,对行业的鼓励和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虽然带来了很多导致行业畸形的负面效应,但正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互联网巨头和产业基金的影视布局


“电影圈未来都将为BAT打工。”博纳总裁于冬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发表预测,现在看来,果不其然。

 

其实在BAT之前,视频网站乐视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影业公司:乐视影业,为自己的互联网生态提前布局。而如阿里巴巴这般巨头,也是在2014年才布局收购文化中国,并在后来更名为阿里影业;后又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购入华谊兄弟及光线传媒的部分股份,重兵布局影视产业。不过这显然要比百度在2014年才成立爱奇艺影业,以及腾讯在2015年成立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要早,也更广。


巨头的入局,往往会让市场立刻风起云涌。BAT凭借上千亿美元的身价,以及充足的资金,在影视领域频频出手。要么入股传统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要么自己出手另立门户,这些巨头在互联网渠道、内容、资金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高举高打的模式,不停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影视产业链。笔者也相信,凭借巨头们丰富的国际视野以及资源,必能推动中国影视行业量级的提升,而且对他们来说,资金似乎都不是问题,他们眼中只有两个字:布局。

 

布局如此重要,除了互联网巨头在整个影视行业纵横捭阖,大型产业基金等机构加入也让这个圈子更加热闹,而他们的投资,也是异常的大手笔。 


作为中国第二大传媒集团SMG曾经掌舵人的黎瑞刚,在执掌SMG的同时,便开始了他主导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开疆扩土。从2010年开始,他们接手星空卫视,并打造出《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热门节目;同美国梦工厂成立东方梦工厂,入股TVB,同华纳兄弟成立旗舰影业,促成IMAX中国在香港上市等等。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影视行业将迎来更多的资本关注,一旦这些项目最终实现上市,又是一场资本的饕餮盛宴。


影视产业横向的拓展


除了巨头们大手笔的战略布局,最近两年,也有越来越多资本在影视投资方面精耕细作,除了对上下游产业的项目投资,他们资本的运作方式有很多新的花样。


在2016年初《美人鱼》电影夺下国内票房第一宝座后,其背后五矿信托通过90%持股出品和主保底方之一的和和影业,逐步浮出水面。其通过保底买入,让参与影视制作的上下游合作机构实现利益和风险均沾。这种形式,使制作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已经从保底方那里拿到了保底收益。而作为保底方,则实现了更大的风险收益。


类似的方式还用在2015年徐峥执导的电影《港囧》。就在《港囧》上映前,出品方之一徐峥把自己的票房占比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保底获利1.5亿元。而这家公司更名为欢喜传媒,徐峥持股19%,为第二大股东。也就是说除了享受到保底收益之外,徐峥的身价恐怕也要随着所持上市公司的股份市值上涨不少。


而即将上映的《叶问3》,据传也已经以10亿元保底将票房卖掉。A股的神开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均公告购入了《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也均在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迎来了上涨。

 

《叶问3》采用的资本运作手段还包括影视众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早在去年十月份,《叶问3》影视众筹项目还曾经登陆苏宁旗下的P2P平台以及海投汇、大管家等另外两家互联网金融平台。


由此可见,《美人鱼》和《港囧》、《叶问3》现在不光是电影,还是一场资本和影视相互借力的平台。


另外,影视上下游产业的投资,包括IP资源,特效制作等也是细分的一个重点,不光巨头纷纷布局,众多影视公司及投资基金也纷纷加入。其中,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IMAX中国并促成在香港上市,以及投资制作影视特效的BaseFX,算是对影视技术热点趋势的看好,马云的云峰基金对影视制作公司荣信达的投资,也被认为是对IP资源的争夺。


如果说2015年大热的电视剧《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体现出了好IP的重要性,而开心麻花团队打造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则不仅证明了好IP的价值,还将其背后制作公司——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向了新三板,拥抱资本市场。更有甚者,连冯小刚控制的资产只有1.36亿、负债1.91亿的东阳拉美传媒,华谊兄弟也愿意花10.5亿去收购,足以证明华谊兄弟对 “明星驱动IP”价值的认可。

 

另外一个现象是,网络自制内容,也在近年不断走向精品化,甚至可能成长为有价值的IP资源,受到投资方的认可。


就在上周,《奇葩说》的制作方米未传媒宣布获得A轮融资,公司估值达20亿元,新一轮融资将用于在互联网视频内容制作上下游的布局。而米未传媒则在去年9月刚成立,PreA轮融资来自创新工场领投、娱乐工场跟投。


还有去年底乐视推出的大热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将网剧热带上了一个新高度。而之前,搜狐自制网剧《屌丝男士》,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网络自制内容的讨烈讨论。


国际化投资开启


太多的资本和资源投入到影视领域,必然加大竞争,对于国内一线的影视集团来说,如何保持差异化和竞争优势,成为了战略的考量。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海外,牵手好莱坞,和国际一流的影视公司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有华谊、博纳、万达、复星等至少5家企业开始选择牵手好莱坞,但每家企业的合作方式又有所不同。有偏向财务投资的,比如复星和studio8, 博纳与TSG;也有对中国市场比较谨慎,选择和中国公司合作的,比如华谊和STX;也有像万达,凭借强大的资金能力,直接耗资35亿美元收购托马斯图尔的传奇影业,实现与自有的影视产业整合。


而国内一些产业基金,投资好莱坞影视公司项目,以项目分成的方式,分享电影投资收益。如完美环球与盛景网联旗下盛景嘉成母基金成立了一只2.5亿美元的基金,用来投资环球影业未来5年制作和发行的电影项目,投资占比大概在25%左右。


目前看来,影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每逢经济下行,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增加,这就是经过验证的“口红效应”。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文化娱乐等新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也会是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从美国、韩国近二十年来的发展路径就可见一斑。


但是,这么多资金入局,影视行业会否重演过去在光伏、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由于供给端太旺导致供大于求,出现市场竞争加剧,从而红海一片的情形呢?当然,各个资金的诉求是不一样的。笔者曾经和阿里集团的一位高层聊过阿里巴巴在影视行业的布局,他表示,阿里巴巴投资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对于是否赚钱都是次要考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入董事会,能够深入学习和了解影视行业。到后来成立阿里影业,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战略考虑,为了争夺年轻人。

 

可见,年轻人,才是巨头们布局的重点。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视野
152文章
·
0评论
·
27粉丝
关注资本市场及互联网金融。
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