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件“小”事,努力之前,一定要找对方向

2017-04-02 20:20:15
野马财经 缪凌云
关注
2017-04-02

距2017高考仅剩67天之际,由教师帮俱乐部主办,三好网教研部协办的“2017高考个性化教研研讨会”,在北京三好网总部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名师相聚一堂,论道“2017高考”。

对广大中国学生而言,一年一次的高考无疑是他们人生中异常重要的转折点,3月31日下午,距离高考还有67天,由教师帮俱乐部主办,三好网教研部协办的以“2017高考个性化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道即将到来的2017年高考,对全国老师、家长和高考生建言献策。


会学习,也要会考试


提及考试,提及高分,人们常常会想到“学习好”三个字,不过,“学习好”却未必能和“考试分数高”划上绝对的等号,这一点在语文上体现得尤为重要。


在研讨会上,教师帮俱乐部理事、全国九省市中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小组成员——高级语文教师薛群老师提出,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不一样,“语文成绩是读书读出来的,语文成绩是老师教出来的”,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的零散性与广泛性、教学内容与高考内容的脱节性。目前的语文教材,从初中到高中,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铺排零散,学过的东西不易归纳串联。


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简直无所适从。而且,平时学习的内容,除去默写的名句之外,在考试当中几乎没有直接体现,也就是说学习的是教材内的,考试的却是教材外的!这是当前语文学科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而对于这些问题,薛老师提出了十六字解决方针:夯实基础、增加常识、强化阅读、创新写作。


其中,“增加常识”尤值得注意,所谓常识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未必是直接考点,但极可能是间接考点,未必是显性考点,但极可能是隐形考点。最简单的,常识增加了,积累的古代名人故事增加了,也就不用每次都搬出司马迁了。


语文如此,数理化在考试时同样有技巧,例如巧用数学的对称性,就可以迅速解决很多选择题,为最后的大题目留下充足的时间,冲击高分。


互联网+教育,三好网如何帮助学生赢得高考


实事求是地讲,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希望获得好成绩,而这就少不了优秀教师的帮助。


然而,基于地理、人口、经济等客观因素,我国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状况,很多学生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教师。


对此,三好网教研总监,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李红霞表示,作为国内领先的在线教育平台,三好网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教学保障服务系统创新教育,重构和融合了教育生态,坚持开放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学习,尊重教学和学习规律,用高效便捷的方式实现了线下1对1教学场景的还原。


3211.jpg

上图为三好网联合创始人黄柏南


进一步讲,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场景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把控教师质量了,研讨会上,三好网联合创始人黄柏南发布了三好网中高级教师的胜任标准。



目前三好网1.0版本的中高级教师胜任标准首先包括了职业形象、言论主张和行为规范,课堂上要求老师可以灌输和引导学生一些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杜绝打电话,看手机,抽烟等行为。其次是包括学科功底、知识构建和对考试的了解程度。再次是教学技能与成长,要有学科知识的重组能力,在整合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还要有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对整个课堂氛围的把握,也是事后能够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块。此外,三好网还会定期地给学生做一些测验和评估,从而调整他的学习和教学方案。


并且,在这些工作之上,三好网还发起设立了中小学教师社群教师帮。一方面,教师帮可以为三好网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师资;另一方面,三好网能够为教师帮成员完善社保福利,分享教育动态,探讨教学技巧,为教师群体的良性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简单来讲即六个字“分享、互助、共赢”。


附:薛群老师对于语文学科的经验分析


政策解读


近几年,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呼声日重。高考改革是教改的重头戏,尤为人们所关注。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录取?诸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北京、上海、浙江等省份在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上都做出了宝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今年全国两会以后,教育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1,把上海、浙江两地高考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2,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进行高考改革试点,经过3~5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提出“一体四层四翼”理论,对高考评价体系,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都做出了系统说明与解读。


应该说,这对全国未来高考改革方向、命题方向、考试内容、难易程度、评分标准、录取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导向性。


学科分析


政策之于教学与考试而言,毕竟是宏观层面的信息。具体到语文学科,无论是京、津、沪、浙、苏这些自主命题的省份,还是全国课标一课标二的省份,“大语文”这个认知基本形成共识。


语文学科在高考当中举足轻重的主科地位已经不可撼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也不为过(可以链接北京2016年度高考人大附中刘润竹、清华附中李冠达、北京理工附中陈卓等考生具体事例)。这是讲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其次,语文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的零散性与广泛性、教学内容与高考内容的脱节性。目前的语文教材,从初中到高中,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铺排零散,学过的东西不易归纳串联。


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简直无所适从。而且,平时学习的内容,除去默写的名句之外,在考试当中几乎没有直接体现,也就是说学习的是教材内的,考试的却是教材外的!这是当前语文学科存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以全国卷为例,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体也好,小说阅读也好,实用文体(人物传记等)也好,哪篇是教材内的?古诗文阅读更不必说,肯定都是课外的,学生对此基本是一头雾水。后面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各个题型也不例外。以北京卷来说,从前面的材料阅读(实用文体),到紧随其后的古诗文阅读,再到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就是链接在其中的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等基础知识也无一不是课外的!数理化在初中学习的定理公式,到高考还是一样没变,一以贯之。


语文行吗?初中学的高中没了,高一讲的高二没了,高二讲的高三没了,到高考全没了,全变成课外的了!这就是当前语文学科的现状!说孩子们学不好语文或者说语文不好学,都不是空穴来风。有人说,只要平时多阅读,语文就能学得好。有的老师也这样说。我不认同,至少不能完全认同。说阅读对学习语文有帮助我同意,但是说阅读就能完全提升语文的考试成绩,未必!不成正比。我一直主张,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但语文成绩是老师教出来的!


命题方向


当前全国卷(课标一/课标二)一直延用了2007年宁夏和海南卷的结构样式,稳中求变,变化不大。


近几年在结构顺序上做了简单调整,在一卷中主要是阅读题,把现代文阅读的三种文体集中安排到前面,然后是古诗文阅读,这样排序更趋于合理化。只不过论述类文本依然是老三道选择题,一直没有设计简答题。文学类阅读依然是小说,没有出过散文。实用类文本依然是人物传记为主,没有其它变化。应该说阅读文本的体裁与题材都过于死板,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的考生多元性。在新出台的教改政策中,对考什么即考试内容的规范统一也有相应的要求,相信会有所改变。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近二年有了微调。借鉴北京试卷,新增了文言断句题型,分为两种考试形式,一种是直接断句,一种是给出断句选项进行选择判断。仅此而已,没有其它变化,譬如像北京卷中的文言文阅读就有一道主观简答题,有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以及考生的主观拓展,是一个好的尝试。


全国卷中一个亮点就是二卷中语言文字的运用题。这类题型保持始终,对考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也是高考题型中一个值得肯定的保留版块。北京试卷中就缺少相应的题型设计。


说到作文,向来是高考重头戏。不过全国卷的作文至今还保持60分,这对考生而言压力山大。从作文的教学实践来看,60分的作文超过50分很不容易!平时教学当中,判作文的时候,多数老师喜欢压分,这样很难显示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有失教育公平。对正确评估学生的成绩也有影响。北京卷分大小作文,10+50格式。小作文写到8分不难,大作文写到42分也不难,一组合就上了50分!孰优孰劣显而易见。所以,我平时对北京考生的写作要求就是,小作文保8奔9,大作文不得低于40。这样作文所谓的半壁江山就握在手中,就可以实现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相信未来的全国卷也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改进。


应对策略


针对近几年全国卷命题方向及相关政策,对于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本人给出16字建议可供参考:夯实基础、增加常识、强化阅读、创新写作。


夯实基础


所谓夯实基础,就是告诫考生,不论怎样改革,考试内容与教材的密切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方向,新的政策中也有明确表述。教材内所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二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相关考点,务必夯实,不丢基础分。


增加常识


所谓增加常识,就是文学常识与古代文化常识。


有的家长会说,北京卷可能考文学常识,全国卷不考文常。针对这个话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所谓常识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未必是直接考点,但极可能是间接考点,未必是显性考点,但极可能是隐形考点。全国卷中对默背篇目有所调整,对默写的范围重新做了界定。就名句默写这个单一考点而言,范围是缩小了,内容也具体了。可是我要说,即使这道题都答对了一共才几分?如果认为默背名篇名句就是为了得到默写这几分那就未免太狭隘了。要知道,这些名篇名句,连同其它文学常识,不仅仅是单独考点,更是综合考点。既是阅读的参数,也是写作的素材,还是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


文学常识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这是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这里边要引导学生放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文学常识不仅仅是对作家物品的简单介绍,而是要把作家的经历、传奇色彩;作品的主旨、架构、精彩章节;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等等分解成不同的兴趣点,当成故事去了解,而不是当成任务去被动地接受。文学常识完全可以跟名篇名著结合起来学习。名篇名著也绝不要局限于某个范围之内。


当下是自媒体时代,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多作品是要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面去阅读去了解。当今学生对历史知识普遍缺失,这注定要影响他们对所谓历史名著的解读。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一方面要学生自己增加一定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历史常识的普及,适当增加历史课时的安排。今天的学生,别说中学生,包括大学生在内,不是文学常识的或缺,主要是历史知识的浅薄。


有关学科素养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这是近几年北京试卷中可贵的尝试,值得肯定,值得全国卷借鉴。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很多方面,如古代的称谓、官职、历法、科举、礼俗、地理、对联等等不一而足。对以上知识点的了解掌握,对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以及其它古代题材文艺作品的理解,都有莫大的帮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像对待奥数和英语那样,在幼儿园到小学的教学中,把唐诗三百首当做必修课,我们再去看诗词大会还会有那么多的感慨唏嘘吗?用今人的眼光来衡量,随便翻出一位古代读书人的手卷都可能是书法作品;再审视一下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谓的书法家的大作,你不觉得要被古人哂笑吗?


所以,何为学科素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对学科常识性知识的积累。我给我的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会让他们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相关的知识点都有了。什么53、32之类的教辅,你不嫌累就背着它,我看是用不着的!

  

强化阅读


所谓强化阅读,意在提示考生,学语文说到底就是在学阅读,就是在考阅读。字、词、句、章皆为阅读,不会阅读寸步难行。尤其要掌握对题干的准确解读,惟其如此,才能确保阅读的准确性与答题的质量。如果作文不低于50分,就可能上120;如果在120~130这个分数区间,真正能够一比高下的就剩下阅读跟作文了,基础知识基本难分优劣了。而到了130以上,作文的成绩也已经趋于稳定,或者说到了瓶颈,最后一搏高下的就只有阅读了!说来同学们或许不信,等你真正到了这个程度就知道老师所言非假。


创新写作


最后是创新写作。全国卷基本上都是材料作文,写作套路考八股大同小异,无甚新意。全国作文的胜出,唯一出路在于出新,在于大胆创新,在于标新立异。一个字“新”!就是审题要深,立意要新,角度要新,素材也要新,没有新素材要善于翻新!根据北京卷近几年的出题方式,往往是散文阅读后链接延伸写作。全国卷能否借鉴这一方式也未可知啊!诚如此,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就更加密不可分了!对作文素材的积累,我向来鼓励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时政,留意身边小事儿,皆为素材。


点赞
收藏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时没有人评论

野马财经 缪凌云
209文章
·
0评论
·
19粉丝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个人主页